close
2005年6月17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(UNESCO)公佈德國兒童名著— 格林童話,又名〈兒童與家庭童話〉(Kinder- und Hausmärchen,簡稱KHM)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,譯本超過160種語言的格林童話手抄稿現今藏於德國卡瑟爾大學圖書館(Universitätsbibliothek Kassel)。
話說格林童話的起源: 1818年法國佔領德國,激發德國浪漫主義文人的愛國情操,在愛國心的驅使下,這些文人立志要挖掘自己民族的文化,摒棄過去模仿希臘風,必尊其為典範的舊習,於是他們開始研究德意志民間文學,透過文學、藝術、音樂表達對德意志民族的熱情,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家Clemens Brentano (1778-1842)與Achim von Arnim (1781-1831)在海德堡蒐集德國民謠,並將其收錄在〈男孩的神奇號角〉(Des Knaben Wunderhorn)裏,還有把蒐集民間童話與傳說的重責大任交付給人在Göttingen城的格林兄弟身上。格林兄弟就在這股回歸自然、尋找德國傳統文化根源的浪潮下,積極廣納民間傳說,把主要來自家鄉赫森(Hessen),哈次山(Harz)一帶的民間傳說加以編撰,於是格林童話就在此天時、地利、人合的情況下孕育而生。
人盡皆知,格林童話故事的開始,總是“從前從前…”,而結束也常是“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”。故事中的主人翁也得吃盡苦頭,最後才能得到完美結局,深具教育義涵。不變的結局,反複的歌頌,不曾間斷,流傳古今中外,津津樂道。
然或許諸位並不知格林童話在第一版出書之時,曾蒐錄兒童不宜的〈孩童們的屠殺遊戲〉(Wie Kinder Schlachtens mit einander gespielt haben I/II)與殺人魔〈藍鬍子〉(Der Blaubart); 而眾所皆知的〈糖菓屋〉中的〈韓森與葛莉特〉(Hänsel und Gretel)是被父母拋棄的可憐孩童; 因妒嫉而破壞白雪公主的後母,其實是自己的親生母親,這些原始內容皆在當時出版後,大受批擊,而後才逐漸修改或刪除,以適應民情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ienytzung 的頭像
    tienytzung

    tienytzung的部落格

    tienytz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