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月中衛生署全面回收諾美婷等含有「西布曲明」(Sibutramine)成份減肥藥,因其可能會增加使用者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,先前已陸續從歐美各國下市。去年皮膚科也有一種專門用來治來乾癬的生物製劑瑞體膚(Efalizumab)因會造成使用者免疫力下降,約每四百個使用者會有一個出現狂牛症的腦病變——漸進性多病灶腦白質病,使得生產該藥的藥廠只好將其下市。所幸這個藥在主動宣布停產前,台灣還未上市,雖然已有少數國內病患曾自願參與該藥在台灣的臨床試驗,接受過治療。原先我也準備參加該藥的臨床試驗,因為某些原因,後來未執行。上述兩種藥物在上市前其實都經過跨國的臨床實驗,也通過美國FDA及歐盟嚴格把關後才放行,都還可能在上市數年後,因發現新的副作用而遭到下市命運,使我聯想到近幾年迅速竄紅的真皮填充物。真皮填充物可以用來填補凹疤,回補臉部因歲月所留下塌陷,甚至進行臉型的雕塑。但它真的安全無虞嗎?
早年真皮填充物大概只有從牛提煉的膠原蛋白一種,但是一直沒有受到市場青睞。後來又因爆發狂牛症疫情,聽到是牛的萃取物大多數人更是敬謝不敏。為了解除疑慮,開始有人從豬提煉膠原蛋白。不過整體而言,膠原蛋白填補的效果不盡如人意,且因是蛋白質,注射前要先進行皮膚測試。真正讓真皮填充物大鳴大放是填充式玻尿酸的出現。真皮最主要的組成成分除膠原蛋白外,便是玻尿酸。玻尿酸也很爭氣,在填補效果上,遠勝於膠原蛋白。之後陸續有新的真皮填充物相繼問世,包括骨粉及乳酸聚合物。這些新的填充物,通常不是直接用來填補真皮體積,而是用來刺激身體產生新的真皮骨架。打進皮膚內的真皮填充物則會被體內細胞分解掉。這些原本不存在於真皮的外來物會不會有一天產生新的病變或問題,其實沒有人知道。因為這些產品上市時間都還太短,目前沒有,不代表以後不會有。但好處是:填充後消失的速度會較玻尿酸慢一些。個人認為,消費者若是純粹為了美觀接受真皮填充物注射,理論上不應該讓自己曝露在任何可能發生的安全風險下。